被誉为中石油之父的孙健初(18971952)

   请耐心阅读以下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

被誉为“中石油之父”的孙健初(1897—1952),在“一滴汽油,一滴血”全面抗日战争期间,带领地质团队实地勘探,准确定位玉门油井,为玉门油矿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。

孙建初是第一位穿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。他探索并开发了玉门油矿,建设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。他是中国石油地质创始人。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人才,为中国石油事业的规划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因为中国第一个大型油田玉门油田的发现者:孙建初。

扩展资料:

1938年12月27日黄昏时分,孙健初等到老君庙。他们在老君庙旁边搭起蒙古包,开始了艰苦的勘探工作。他们每天白天在野外踏勘,晚上回蒙古包点蜡烛画。从石油河到干油泉、角塘沟、三钉湾、马莲泉、红沟河坝,向资源委员会撰写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报告,详细描述了玉门勘察的地质状况,并提出了钻井探测的具体计划,确定了钻井位置。

1939年3月,经周恩来批准,陕甘宁边区借来的第一台钻机运至老君庙,立即按照孙建初设定的井位钻进。3月27日,石油被挖到23米处。8月11日,一层油被钻到115.51米处。孙建初将其命名为K油层,每天可生产10吨油。后来,2号井、3号井和4号井……先后钻到K油层。

1940年8月,从湘潭煤矿到矿的钻机决定深化4号井。11月2日钻井,1941年4月21日凌晨3时钻井至439.17米,发现玉门油田主油层L油层,证明玉门油田是储量丰富、工业开采价值高的油田。随着形势的发展,孙健初对玉门油田的理解也在逐渐加深。

1940年,他写了《甘肃玉门油田地质修订报告》,1941年1月再次修订。孙建初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,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,开始探索石油生产、运输、储存的规律。

1942—1944年,孙建初在美国学习。回国后,除了主持玉门油田地质勘探,继续调查祁连山北麓外,还重点培养年轻地质人员,关心他们的成长。玉门油矿地质室有9名新生。孙建初帮助他们阅读和讨论石油地质理论,并结合实际问题谈论他们在美国的实习经历。使这些年轻人迅速提高,取得了许多成就。

搜罗全网最强最全知识付费资源站

加入VIP 联系客服